第十章 受洗归入基督 Study 10 – Baptism into Christ

 

 

 

第十章

受洗归入基督

Study 10 – Baptism into Christ

 


10.1  受洗的至关重要性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baptism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几次提到受洗作为遵从福音教导的第一步的重要性。希伯来书6:2说,受洗是最基本的教义之一。我们现在探讨它,是因为真正的受洗只可能发生在正确掌握了构成福音的基本真理之后。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这些基本真理的学习;如果你想要真正与《圣经》中耶稣基督提供的美好希望联系在一起,那么受洗是绝对必需的。

            “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约翰福音4:22),这是说救赎的应许只许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后代。我们只能通过受洗归入基督,成为他的后代而在神的应许里有份(加拉太书 3:22…29)。

            所以耶稣明确地教导门徒:“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包含于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中加拉太书3:8)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马可福音16:1516)。“而”这个词反映了只是信福音不能救我们;受洗不是基督徒的生命中一个可选择的附加条件,而是获得救赎的必要先决条件。这不是说,受洗本身能使我们获救;它必需伴随着一生的对神的话的信实。耶稣强调:“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翰福音 3:5)。

“从水里”生是指一个人从受洗的水里出来;这以后,他必须从圣灵重生。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你们蒙了重生是借着神的道”(彼得前书1:23)。所以,只有通过对圣灵的话不断的反应,我们才从圣灵重生的(见学习2.2)。

            我们“受洗归入基督”(加拉太书3:27),归入他的名(使徒行传19:58:16,马太福音28:19)。请注意我们是受洗归入基督……不是归入基督弟兄会或任何人的组织。不受洗我们就没有“归入基督”,从而不被他的恩救所包围(使徒行传4:12)。对此,彼得说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寓言:他把诺亚时期的方舟比喻作基督,正如方舟把诺亚和他的家人从对罪人的审判中拯救了,受洗归入基督也将会把信徒们从永恒的死中拯救出来(彼得前书3:21)。一切在方舟外的都被洪水毁灭了;不论是站在离方舟很近的地方,或者是诺亚的朋友都没有用。获救的唯一路径是在基督/方舟内。显然,洪水象征的基督的第二次来临的时间(路加福音17:2627),很快就要到了(见附录3)。所以进入基督/方舟是非常紧迫的事,其紧迫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圣经》中的在诺亚时代诺亚一家进入方舟的比喻才更具说服力。

            早期的基督徒遵循了基督的诫命,到世界各地去传福音和施洗;这本书就是对这些事的记录。对受洗的至关重要性的一个证据可以在《使徒行传》中找到,对于人们在接受了福音后立即受洗的强调看出(如使徒行传8:1236399:1810:4716:15)。一旦我们明白如果不通过受洗我们对福音的知识就没有用,就不难理解这种强调;受洗是通向拯救之路的必经阶段。在某些情况下,这被圣灵感动的记录似乎突出了:不论多少因为人为的理由推迟受洗,或有多少施洗的困难,在神的帮助下,人们尽可能的努力来克服这些困难。

            一场大地震使得在腓立比的监狱官长突然陷入生命的危机,地震毁坏了他的高度安全的监狱。那些囚犯有充分的机会可以逃出去……这将使他失去他的生命。他对福音的信念的于是成为真的,不论怎样“当夜,就在那时候,(他)立时都受了洗”(使徒行传16:33)。如果任何人找理由推迟受洗,这个理由就是他自己。在希腊3,000年来最大的地震中,一群狂燥的囚犯正要上演历史上最大的越狱事件,在忽视职守的死刑威胁下,他(监狱官长)却清楚地看到在他整个生命和永恒命运中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于是他克服了周围环境马上面临的难题(即地震)、他的职业压力和他所处的神经压力……去受洗。许多还在犹豫的准备受洗的人都可以从这个监狱官长身上得到真正鼓舞。能做到此足以证明他已经有了对福音的详细的了解,因为真正的信念只能来自于听取神的话(罗马书 10:17引自使徒行传 17:11)。

            使徒行传8:26…40记录了一个以弗所官员在沙漠中乘坐战车时怎样学习他的《圣经》的事。他遇到腓利,腓利广泛地向他解释福音,包括受洗的要求。按常理,在无水的沙漠中遵守指令来受洗看起来一定是不可能的。然而,神不会给一个他知道人们无法遵循的指令。“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即绿洲,在那里受洗是可能的(使徒行传8:36)。这件事回答了“受洗只能在有充足的水或容易接近水的地方进行”这个毫无根据的建议。神将总是提供一个可实现的方法来使人们遵循他的指令。

            使徒保罗得到一个基督的异象,这个异象震动了他,以至于他尽快“起来受了洗”(使徒行传9:18)。又一次,他想到可以推迟受洗的,当他想到在犹太教中已为他制订好的显赫的社会地位和颇有前途的事业。但是这个上升的犹太人世界之星做出了受洗这个正确而迅速的决定,并公开地放弃他以前生活的方式。他后来深思他的受洗选择说:“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即那些他曾经认为有益的事)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忘记背后(他以前的犹太生活的事),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 3:7,8,13,14)

            这是一个短跑运动员在最后冲刺阶段将要突破终点线时的语言。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专心尽力可以描绘出我们受洗后的生活的特性。我们必须明白,受洗是向神之国赛跑的起点;它既不是改变了教会或信仰的凭证,也不是一张进入容易坚持的一些含糊不清的基督教原理的轻松的生活的入场券。受洗将我们联系到十字架刑和耶稣的复活的不间断的感念中(罗马书6:3…5)在这种感念阶段中,每一方面都充满了最大的动力。

        作为一个属灵方面成熟的老人,保罗能够追忆说:“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使徒行传26:19)。这对保罗是真实的,这对所有那些恰当地受洗的人也如此:受洗是人永不后悔的决定。在我们一切的生命中,我们将知道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我们必须认真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应该受洗?”

 

10.2  我们应该如何受洗?

How should we be baptized?

普遍认为,受洗可以通过在前额上洒水完成,尤其是对婴儿(即受洗仪式)。这却完全有违于《圣经》的受洗要求的。

被翻译为英文“baptize(施洗)”的希腊语“baptizo”,并不是洒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完全地浸在液体中。在指船沉被淹没(baptized)在水中时,这个词被用在经典的希腊语中。它也被用来形容通过“baptized”或“浸入”,一块布料从一种颜色染为另一种颜色。为了改变布料的颜色,显然布料必须完全地浸入液体中,而不是用染料洒在布料上。完全浸入的确是受洗的正确形式这个结论是从以下的《圣经》段中得来的:

 

·         “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众人都去受洗”(约翰福音3:23)。这说明受洗需要“水多”;如果只需要洒几滴水,那么一桶水就足够几百人受洗了。这些人来到约旦河边的这地方,而不是约翰带一瓶水到他们那里。

·         同样,约翰也是在约旦河里给耶稣施洗:耶稣受了洗, 随即从水里上来(马太福音3:13…16)。很显然,他的受洗是浸入水中的……他受洗后“从水里上来”。耶稣受洗的其中一个理由是树立榜样,所以如果不效仿耶稣的完全浸入水的受洗,没有一个人能够郑重地说他跟随耶稣。

·         类似地,腓利和埃塞俄比亚的官员“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从水里上来”(使徒行传8:3839)。请记住,当这个官员看见绿洲时请求受洗:“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使徒行传8:36)。这点几乎是肯定的,就是:这个人不可能不带一点点水,如用瓶子装的水,就上路在沙漠中旅行。如果受洗可以用洒水的形式,那么他们不需要绿洲就可以这样做了。

·         受洗是一个埋葬(歌罗西书2:12),这说明它是一个完全的覆盖。

·         受洗被称作“洗去”罪(使徒行传22:16)。在启示录1:5;提多书3:5;彼得后书2:22;希伯来10:22等中,真正的转变与“洗净(脱离)”相联系。这里与受洗有关的“洗净”更多的是指浸入而不是洒(点水)。

在旧约中有几处暗示说:可被接受的接近神的方式需要通过洗净的形式。

牧师们在布道中接近神之前,必须在洗涤盆中完全洗净(利未记8:6;出埃及记40:32)。以色列人必须清洗自己以便除去象征罪过的不洁之物(如 申命记 23:11)。

            一个叫作乃缦的人是得了麻风病的异邦人,他寻找以色列的神来治疗他的病。如此,他象征了被罪侵袭的人,他实际上正因罪而遭受活着的死。通过在约旦河里浸洗,他的病得到治愈。起初他发现很难相信如此简单的行动能治愈自己的病,以为神会让他做一些大的动作,或者要自己浸入大的著名的河,如亚罢拿河。类似地,我们也许觉得难以相信受洗这样简单的行为能最终给我们带来拯救。我们更趋向于认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和公开地与大的著名的教会(亚罢拿河索象征的)联系能拯救我们,而不是通过受洗这个简单行动而与以色列的真正希望相联系。浸入约旦河后,乃缦的肉“复原,好象小孩子的肉,他就结净了”(列王纪下5:9…14)。

在首先明白了福音的基本信息后,我们对受洗是指完全浸入水中应该没有疑问。这个以《圣经》为基础的“受洗”定义并没有对于施洗的人做任何说明。受洗作为在相信福音后的浸入水中,理论上来讲,一个人是可以给自己施洗的。然而,因为受洗是一个人在浸入水时对正确《圣经》教义的掌握,由另一个相信的人来施洗肯定是明智的;这样他首先可以评估这个将要受洗的人在浸入前对《圣经》的认识程度。

所以在基督弟兄会中有一个传统,就是在真正浸入前对任何想要受洗的人进行深入的讨论。一系列问题,比如本书的每篇学习后面的问题都可能成为这种讨论的基本内容。有时基督弟兄会的兄弟们会旅行几千英里,只是为了帮助一个人受洗;这是一个人得到真正永生的希望的奇迹,我们不是太多地担心相信福音的人的数目。我们接近的关键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10.3  受洗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baptism

            通过浸入水中而受洗的一个理由是,浸入水中象征着我们进入坟墓……将我们与基督的死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我们以前有罪的和无知的生活的“死”。从水中出来,则将我们与基督的复活联合,与基督返回时的永生的希望相联系;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新的生活在精神上因基督死与复活的胜利而战胜了罪。

            “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生活中)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象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通过受洗)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罗马书 6:3…5)。

 

            因为只有通过基督的死和复活,拯救才成为可能;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获救,就必须与这些事联合。洗礼所赋予的象征性地与基督一同死一同复活,是唯一的与它们联合的方法。我们应该注意到,点水礼不能赋予同样的象征。在受洗时:“我们的旧人(生活方式)”与基督一起“钉十字架”(罗马书6:6);神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以弗所书2:5)。然而,受洗后我们仍然具有人的本性,所以肉欲的生活方式将会不断抬头。因此我们肉体的“十字架刑”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受洗仅仅是这个过程的开始,所以耶稣才告诉他的信徒们要每一天都背起他的十字架并跟从他到骷髅地(路加福音9:2314:27)。虽然真正与基督背十字架的一生并不容易,但是与基督的复活联合却有说不完的安慰与快乐。

            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歌罗西书 1:20…“出人意外的在基督耶稣里的平安”(腓立比书 4:7)。关于此,耶稣应许道,“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象世人所赐的”(约翰福音 14:27)。这平安和真正的精神上的快乐超过我们公开地将自己与受十字架刑的基督相连的辛苦和困难“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哥林多后书 1:5)。

            通过了解我们的自然身体已经死了,我们也得到了自由,所以耶稣在我们经历的每一个试探中都与我们同在。使徒保罗经过他多变的生活经历可以这样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加拉太书 2:20)。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拯救你们现在借着耶稣基督的复活”(彼得前书3:21)因为我们与基督的复活的联系使得我们在他重临时得到同样的永生。这是通过分享他的复活,然后我们最终得救。耶稣用很简单的术语讲述了这点:“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约翰福音14:19)。同样保罗也说道:“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我们要因他的生得救了”(复活; 罗马书 5:10)。

            一次又一次,《圣经》强调,通过在洗礼中将我们自己与基督的死和受苦,以及我们以后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我们将一定分享他的荣耀的复活:

·         “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活;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摩太后书 2:11, 12)。

·         “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知道那叫主耶稣复活的,也必叫我们与耶稣一同复活”(哥林多后书 4:10,11,14)

保罗“和他(基督)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他的艰难的生活经历),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即如基督一样复活得到永生(腓立比书 3:10,11 引自加拉太书 6:14

 

10.4  受洗和救赎

Baptism and salvation

受洗将我们与基督的死相连,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受洗我们才能得到宽恕。我们“既受洗与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他一同复活那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神的功用。你们在肉体中死了赦免了你们一切过犯,便叫你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歌罗西书 2:1213)。我们“已经洗净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哥林多前书6:11)……即受洗归入耶稣的名是洗净我们的罪的方式。这在民数记19:13中就有象征,它讲到那些没有用水洁净的人必得死。我们在学习10.2中证实了受洗是洗净罪的方法(对比使徒行传22:16)。所以信徒们在基督的血里洗净了罪的描述是指通过受洗的方法(启示录1:57:14;提多书3:5讲到“重生的洗”就是指我们在受洗时“从水生的”[约翰福音 3:5])。

            在明白了所有这些后,我们可以理解彼得对“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得拯救)”这个问题的回答,“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使徒行传2:3738)。受洗归入基督的名是为了我们的罪得到宽恕;不经过受洗我们的罪就不可能得宽恕,没有受洗的人就必须接受罪的报应……死亡(罗马书6:23)。不归入耶稣的名,就没有拯救(使徒行传4:12),我们只能通过受洗来分享这个名字。这个事实说明,非基督教的宗教不可能有拯救。没有一个真正相信《圣经》的人会认为非基督徒会得救;而天主教和更广泛的全球基督教运动却认为他们会得救,这可悲地反映了他们对《圣经》的态度。

            基督的复活(得永生)是他个人战胜罪的标志。通过受洗我们将自己与这联合,所以我们说自己已同基督一起复活,罪不再对我们有威力,正如罪从未对基督有威力一样。通过受洗我们就“从罪里得了释放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罗马书6:18,14)。然而,受洗以后,我们还会犯罪(约翰一书1:89);如果我们背叛了基督,罪仍然能够使我们成为它的奴隶。

     所以,虽然我们有了希望在基督返回是与他的复活联合,我们现在要分享基督的死和苦难。只有在展望中我们才是脱离了罪。在基督第二次来临时,“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马可福音16:16)。最终的拯救不在受洗之后立即出现,而是在审判席上(哥林多前书3:15)。的确,如果我们在受洗时就可能获救,那么就没有必要有审判的教义,我们也不必死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10:22)。即使在保罗(和所有的基督徒们)受洗以后,他仍须努力才能获救(腓立比书3:10…13;哥林多前书9:27);他讲到永生的希望(提多书1:23:7;帖撒罗尼亚前书5:8;罗马书8:24)和我们是“承受救恩的人”(希伯来书1:14)。在审判席上,义人将得永生(马太福音25:46)。保罗的令人惊异的有灵感的逻辑在罗马书13:11中闪亮……他说受洗以后我们能知道每生活和忍耐一天,就离基督的第二次来临近一天,于是我们可以欣喜“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所以我们的得救还没有到来。得救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坚持信实(希伯来书3:12…14),如果我们记住福音的基本教义提摩太前书4:16;哥林多前书15:12),如果我们做那些与这美好的希望一致的事(彼得后书 1:10),我们就会被拯救。

            于是,希腊语的这个被翻译为“得救”的动词有时被用作进行时态,说明拯救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它由于我们对福音的不断遵循而出现在我们中间。所以信徒们因为他们对福音的反映而被说为“正在得救”(哥林多前书1:18,其它关于得救的连续性主题的用法的例子可在使徒行传2:47和哥林多后书2:15中见到)。有关基督在十字架上使得拯救成为可能,这个“得救”的希腊词只被用作过去时态,我们能够通过受洗将自己与之相联(提摩太后书1:9;提多书3:5)。

            这都通过神对自然的以色列人的安排而例示,这是形成神与精神上的以色列人,即相信福音的人,的关系的基础。以色列人离开了埃及,埃及象征着与我们在受洗前相联系的肉体和错误的宗教。他们经过红海然后跋涉过西奈的旷野,进入神的应许之地,在那里他们完全建立为神国。他们横越红海,象征我们的受洗(哥林多前书10:1,2);在旷野中的旅行象征我们现在的生活;迦南象征神国。犹大书第5节描述了在旷野中的时候,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怎样被消灭的“从前主救了他的百姓出埃及地,后来就把那些不信的灭绝了”。所以,以色列人从埃及“得救”了,就如那些受洗的从罪中“得救”了一样。如果那些以色列人中的人被问,“你得救了吗?”他们的回答就可能是“是的”,但是这并不就是意味着他们最终得救。

     同样的方式,当以色列人从心里归向埃及(使徒行传7:39,跌入肉体的快乐和错误的教义中,那么那些已经因受洗从罪中“得救”的人同样会从被祝福的位置跌落。我们现在的所行与在旷野中自然以色列人的所行相同的可能性,在哥林多前书10:1…12,希伯来书4:12,和罗马书11:17…21中有突出的描述。在《圣经》中有许多曾经因受洗得救后来又落入当基督返回时受谴责的位置的例子(如希伯来书3:12…146:4…610:20…29)。所以,热衷的福音派牧师的“一旦得救终生得救”的教义只是十足的令肉体愉快的诡辩。

            正如所有的事一样,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平衡意识来确定:通过受洗我们“得救”到何种程度。受洗这个行为本身不应该被看作我们被授予的拯救机会……比不受洗更好的机会。通过受洗“归入基督”,我们在展望中得救;如果我们如同受洗时从水中出来一样继续遵守基督,我们就真正有了一个进入神国的确信的希望。在受洗后的任何一个时间,我们都应该能够有谦逊的信心,即在基督返回时我们将一定被接受进神国。我们不能最终地肯定,因为我们的生命也许第二天就消失殆尽了;在这一生中我们不能知道我们个人的属灵的未来。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保持受洗时与神建立的关系。受洗是“无亏的良心(的保证)”(彼得前书3:21,希腊语);受洗的人要允诺要与神保持那清醒的良心。

            虽然受洗是给予我们因基督得救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但我们必须谨慎而不要有这样的印象,即通过受洗这样的“行为”本身我们将被得救。我们前面已经说明基督徒一生与基督的十字架刑相连是如何重要:“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翰福音3:5)。这与彼得前书1:23的比较显示,受洗后由圣灵而出一定是指我们因圣灵/神的言语而逐渐更新的过程。获救不仅仅由于受洗:它是神的恩惠(以弗所书 2:8),信实(罗马书 1:5)和我们对神的期盼(罗马书 8:24)的结果。

有时我们会听见争论说:只要信就能获救,所以,类似受洗的“行为”是无关紧要的。然而,雅各书2:17…24却讲的很清楚,如此的争辩错误地区别了信和行为;一个真正的信,在福音中示范了,是源于它导致的“行为”,如受洗。“人称义是因为行为,不是单因着信”(雅各书2:24)。在几个受洗的情形中,信的人问他自己必须“做”什么才能获救;回答总是涉及到受洗(使徒行传2:379:610:616:30)。所以“做”受洗的“工作”是我们相信拯救的福音必要的象征。拯救我们的工作最终是神和基督做的,但是我们需要做到“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而且相信这点 (使徒行传26:20 引马可福音 16:15,16)

我们在前面已显示,洗净罪过的言语是指神因我们受洗归入基督而宽容我们。在一些段落中还讲到,通过我们的信心和悔改洗去我们的罪(使徒行传22:16;启示录7:14;耶利米书4:14;以赛亚书1:16);在另外一些段落中又讲,是神能洗去我们的罪(以西结书16:9;诗篇51:2,7;哥林多前书6:11)。这些很好地说明,如果我们受了洗,神将怎样洗去我们的罪。所以这受洗的“工作”或行为,是在得到神福音的恩惠的重要的一步,这福音就是神的话语。

 

话题 30 : 再受洗

Digression 30 : Rebaptism

一些人感到很不情愿被受洗,因为他们已经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受了洗”,也许在婴儿时被行了点水礼,或者在另一个教会中被施了浸水礼。然而,在受洗前必须有悔改和对真正福音的信仰(使徒行传2:38;马可福音16:1516)。受洗只能是因为在浸入水前弄明白这些事的受洗。马太福音28:1920将受洗与首先听取基督的教诲相联系就解释了这点。一个孩子不可能悔改或理解福音;无论如何,点水礼不是受洗。一个跳入游泳池里的游泳者可能完全浸入水中,但这不是受洗,因为这个人并没有有意识地响应真正的福音。同样,那些因为相信错误教义而浸入水的人也不是受洗;他们是入水中了,但不是受洗了。

只有“一个信仰”,即,一套构成真正福音的教义,所以只有“一种受洗”……在相信了这“一个信仰”之后的受洗。“身体只有一个(即,一个教会)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以弗所书4:4…6)。没有两个指望,不是那些人所相信的那样……这些人说我们的结果是在天堂还是在地上无关要紧。只有“一个神”……所以耶稣不是神。因此,当我们受洗时,如果我们没能懂得象神的国,神的本性和耶稣等这样的基本教义,那么我们的这第一次“受洗”就是无效的。

            施洗者约翰将人们浸入水中,号召他们悔改,教他们关于耶稣的一些事(马可福音1:4;路加福音1:77)。然而,这是不够的。使徒行传19:1…5中记录了一些曾被约翰施洗的人后来不得不再受洗,因为他们对某些教义的不完全掌握。正如那些被约翰施洗的人一样,我们可能觉得在第一次浸入时,我们确实真正悔改和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也许是这样,但却不能取消接收“(真正的)一洗”的需要,这只能发生在掌握了“一信”所有的基础以后。

 

话题 31: 受洗前需要掌握的《圣经》知识

Digression 31: The level of knowledge required before baptism

许多读者将会遇到那些属于福音派教会的人,这些人争辩说,教义对于获救来说是不重要的,他们还说,只要口头承认“我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获救首先必需的基础。表面上,这似乎是合理的,这是由于使徒行传记录改变宗教信仰的方式;而且对于我们这一时代“博爱”与“容忍”的思想也是有感染力的。本章学习较详细地分析了《圣经》教义的重要性。

 

为什么如此之快?

Why so quick?

毫无疑问,对使徒行传的快速阅读给人这样的印象:许多受洗仪式都基于福音珍贵的教导,只需表达了相信基督是神的儿子之后就举行了。显然,仅仅说“我信仰基督”这五个字作为获救的方式是没有意义的……且大多数福音教派的信徒也承认,在说这话的人的头脑中必须得具备其它的知识或理解力,才能是这话有意义。这点应该不难被确信。于是我们很难争辩仅仅在使徒行传中记录的承认信仰基督是神的儿子的段落就证明这些话是足够的。仅仅说一个简短的句子,而不考虑准备受洗人的的其它思想和信念,是不可能使他走在获救的路上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以下的几点对解释这些表面上看来很快的信仰转变也许会有帮助:

·         使徒行传中的记录(如同在《圣经》中其它书的许多记录一样)必然是高度浓缩的。大声阅读使徒行传中记录某些话语,花不了我们很多时间;我们可以相当肯定一点:其实当时使徒们所花的时间一定长多了,包括了那些没有被记录的话语。下面是几个例子:如果读《圣经》的话,阅读保罗在耶路撒冷的辩护只需用4分钟(使徒行传22);在腓力斯前的辩护需1分钟;在亚基帕的辩护需4分钟;彼得的五旬节讲话只需4分钟;彼得对哥尼流的讲话需3分钟;主耶稣在喂饱了5,000人后的讲话(约翰福音6)只用6分钟;在山上的说教只用18分钟就能朗读完。朗读彼得在使徒行传3:12…26中的传道只用2分钟;但是在现实中却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述说他传的道的背景,以使“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能够了解并接受(使徒行传4:1)。所以,在使徒行传中虽没提及更长时间的受洗“教导”,却并不能证明这没有发生过。

·         拥有“(神奇的)了解精神(思想)的恩赐”使得早期的传教者们能够理解那些听教的人思想,因此,象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受洗前的全部教义的面谈就不必要了。

·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基督教开始时,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规模受洗是一次特殊的情形。没有迹象表明,如此的受洗方式和规模在一世纪后发生过。如果同样的情形发生过的话,在几年内所有耶路撒冷的人都应该已经成为基督徒了。这些人是犹太人,意味着他们对旧约和神的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保罗写给希伯来人(也写给犹太人)的信的深度说明他们有能力掌握旧约中神的暗示。这是惊人的:保罗描述他关于麦基洗德作为神言语的奶,悲叹他自己不能讲述更细的关于他(麦基洗德)的事,因为他们在精神上的不成熟(希伯来书5:1112)。这暗示在他们归向神时的知识水平,保罗那时指责他们没有增加知识。那些信主要是写给耶路撒冷的教会的,教会中的许多人应该是在早些日子已经受了洗,这在使徒行传的开始有记载。

·         我们希望说明一点,使徒行传中描绘的对基督名的传扬及表白及对整个教义较详细的的理解是同样重要的。

·         从哥林多前书1:17中,保罗(和其他使徒?)的工作在很多教导者和施洗者的配合下进行得很顺利,所以他在传道的每一个地方只花了相对短的时间。

 

耶稣的名

The name of Jesus

神的名包括了关于他自己和他的习惯的教导……神的名和称谓表明了他的性格和目的。同样,耶稣的名也不仅是个名称,更是对基督教义的更深层次的陈述。

            对耶稣名的信仰与受洗是平行的(约翰福音3:51823)。加拉太书3:2627使对基督的信仰不可避免地与受洗归入他联系在一起: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信仰与受洗相联系的更多的例子在使徒行传19:410:42,比较482:3738;路加福音24:47中可以找到。亚波罗“晓得”约翰的洗礼(使徒行传18:25),表明受洗不只是一个行动,更包括了对《圣经》一定的理解。

“腓利(向他们)宣讲基督”(使徒行传8:5)听起来似乎他只是说“相信基督吧”;但是在使徒行传8:12中“基督”的定义是:“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他们就受了洗”。请注意,在《圣经》原文中此处的有关耶稣基督的名的“事”用的是复数;而不单是关于基督的一个简单陈述;‘传耶稣基督的名’还包括了受洗的教义。约翰福音6:40告诉我们“一切见(懂得)子而信的人得永生”是神的旨意;而后来耶稣说“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约翰福音 7:17)。所以知晓教义与‘见’子是一样的。基督的言辞“你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启示录3:8)也同样表明基督的言语与他的名平行。在冥想中,基督引用了以赛亚书42:4“海岛都等候他(基督)的训诲”因为“外帮人都要仰望他的名”(马太福音12:21),又一次将他的名与关于他的福音相等同。约翰的第二、第三封书信包括了有关巡回传道者的信息“你若配得过神,帮助他们往前行,这就好了,因他们是为主的名出外”(约翰三书67节)。这似乎提及马可福音16:1516中的所委职责,即到世界各地去传福音;这样基督的名和他的福音是等同的。所以《圣经》意义上的“信仰基督”包括受洗:“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拉太书3:2627)。保罗的话如同他们因有了对基督的信仰,就自然包括他们对受洗的信仰。这样,相信基督是在遵循神的教训之后的明事理的进程,而不是一个快速的口头表白‘我信仰基督’。约翰福音6:35讲明了这点:“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这把相信基督与到他那里去相等同……说明信仰是一个进程。

所以,传“基督”的道包括了一系列的教义。这样,路加福音9:11描述了基督传递神国的福音(见马太福音4:23),而在马可福音6:34中相类似的解释是指他教他们“许多道理”。福音包括“许多道理”…而不只是关于基督的一句可在一分钟内说完的简单陈述。于是,我们会读到象“对那城里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使徒行传14:21),将传福音与教导相等同的句子。如果福音只是几个简单的陈述的话,那么这样的语言就不会有必要了。保罗在庇哩亚的传道导致了那里的人们每天查考经书(犹太教会堂的旧约册本?)考证保罗教导他们的内容(使徒行传17:11)。保罗教导的福音所以是建立在整个旧约的基础上的,是因为人们听了他的讲道后对经书的逐渐学习,“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使徒行传17:12)。当我们涉及对《圣经》了解甚少而又不每日阅读经文的人们时,对他们的教导比一世纪时需要长的多的时间是不奇怪的。“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神而生”(约翰一书5:1)清楚地符合“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雅各书1:18),“蒙了重生借着神的道,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彼得前书1:2325)。这说明,信仰“基督是神的儿子”是理解神的道所包含的福音的缩影。

 

 

 

神国的王

The King of the Kingdom

一旦领会了‘基督’这个称谓在一些段落中可以是基督的国度的同义词,对‘信仰基督’的强调就变得更有意义。这样我们的主告诉法利赛人说,他们没有必要到处寻找弥赛亚,因为他正站在他们中间。对这点他用这样的语言描述:“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加福音17:21),说明“神国”与神国的王等同。所以,约翰传道说神国在近处,是指他自己作为基督显示的先驱者。那打击尼布甲尼撒梦中的异象的石头代表神的国(但以理书2:44);这块石头/神国将“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说明当石头击败异象之时和之后,这块石头是神国。在相似的情形下,以西结的葡萄寓言描述了葡萄藤的一枝“嫩芽”被砍下来种下去,以便让它长成一棵大树,“各类飞鸟都必宿在其下”(以西结书17:2223)。这一定是指基督,以赛亚书53:2中的“嫩芽”;然而明显的联系还有基督的关于芥菜籽寓言,在这个寓言里,神国被比喻作长成大树的一颗小种子,各种鸟都来树上生活。神国的道与耶稣自己的联系说明他把自己看作神国的活生生的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信仰基督’和信仰全部神的国的福音是完全相同的。

 

福音是什么?

What is the Gospel?

            我们现在来较详细地讨论一世纪的信徒中,什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教义。我们必须承认,在新约时代的教义的整体粗略地与我们的“信”相等同。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具有先知天才的信徒们的存在……在神的感动下直接“预言”将发生的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些受圣灵感动的“言辞”不时地加入到这个教义的整体。

 

一个教义的整体

A body of doctrine

保罗可以说,在罗马的教会的人们再受洗前至少“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罗马书6:17)。希腊语的“模范form)”也同样被翻译为“样本(example)”和“模式(pattern)”……好像是指教育的主要部分,可以被复制到别的地方。保罗对此的引用暗示了在受洗前懂得一套明确的教导模式的重要性,而且也说明,在受洗前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几句简短的陈词。教会中的一些人可能“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摩太后书3:5),也许是在暗示他们可能了解真理的基本教义,却不能认识到在每日的生活中真理的真正力量。保罗提醒加拉太人,“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加拉太书3:1)。希腊语的“活画”意思是逐字地‘用书写形式描述’,这似乎暗示最初的加拉太人的教导曾经历过一些书写的教导手册的形式。

            在定义复活的教义时,保罗说“我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基督(怎样)为我们的罪死了”(哥林多前书15:3),说明他怎样领受了关于这些事的真谛,又把它作为需要被接受的基本教义传给他们(哥林多人)。彼得后书2:2122对此讲得很清楚:“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都洗净了(在受洗时)又回到泥里去滚”。这里,传给他们的“义路”和“圣命”与受洗时洗净联系在一起,好像他们以前就知道“路”与“命”似的。我们已经知道,在受洗前需要懂得的不只一个“命”;所以,在《圣经》原文中以单数形式出现的“命”也许暗示着,在受洗前必须理解的教导是一套定义非常明确的完整的道理。在《圣经》中讲到‘领受’有关教义和“福音”的教导的段落有:加拉太书1:9,12;腓立比书4:9;歌罗西书2:6;帖撒罗尼亚前书1:62:134:1。这证实了‘福音’是由一套首先被使徒们,然后被听道者们‘领受’的特定的教导构成的。

 

“真道”

“The Faith”

犹大也说到“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大书3)。所以“真道”与“教义的模范”是平行的,都是在受洗前交付/传给他们,在一世纪的词汇中,指这套教义的应该是另一个措词。保罗的讲道“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希伯来书10:23)也许是在提及在受洗前他们对“指望”的信仰的公众声明。坚守“真实的道理”(提多书1:9)应该主要指坚持这起初所教给他们的‘真理的陈述’。“共信之道”(提多书1:4)说明这套教导是为所有信徒共有的;只有“一信”(以弗所书4:5)。在使徒行传3:16中,“信心”和基督的名被联系在一起。我们已经看到,基督的名是在“信心”中包含的相同教导的另一个名称。两者都有关实践(提摩太前书4:1)和教义(提摩太前书6:10)。保罗提醒说,一些人“远离真道”。叛教的第一步就该是说,“信心”是不可能被定义的。

 

实践

Practice

这套教义中也包括实践方面的事。“信基督耶稣的道”包括关于“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使徒行传24:24,25)的论证。保罗在讲掰饼的教导如同他讲关于复活的教导:“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哥林多前书11:23)。似乎有一些后来保罗延伸的很实际的事,包括关于姐妹们在教会中的地位:“你们坚守我传给你们的。我愿意你们知道男人是女人的头”(哥林多前书11:2,3)。这指出,应该在受洗前解释这样的事,而且它们(这样的事)是在一世纪坚决要求的教义的一部分。希腊语的“条例”在帖撒罗尼迦后书3:62:15也被翻译为“传统/教训”:“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就当远离他站立得稳,凡所领受的教训,不拘是我们口传的”。这些说明了所教的真理和远离那些部遵循这些真理的人的重要性:“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就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辩的人驳倒了”(提多书1:9)。

            我们知道,在早期的教会中有“假先知”,他们宣称已从上帝那儿得到有关教义的启示,这些教义应该列入我们接受《圣经》教导的整体中。所以,保罗强调什么是圣灵感动下的教义的启示的“可信的话”(提多书1:93:8;提摩太后书2:11;提摩太后书4:9),这些教义是“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书1:154:9)……即包括“真理”的教训。这就是为什么约翰警告说不要“信一切的灵”(约翰一书4:1)。

 

值得注意的特别的细节

Specific details

下面是一些清楚的例子,说明在受洗前需要懂得的,作为基本的福音被传扬的是教义而不是一句简单的‘信仰基督’:

·         “神借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即保罗所传的福音;罗马书2:16)。关于审判席和职责的教义所以被认为是“首要原则”…… 又见使徒行传 24:25; 希伯来书 6:1, 2

·         获救需要环割的思想被保罗描绘为“别的福音”(加拉太书1:6)。所以,了解我们不应该保持摩西的律法,如安息日,是理解真正福音的一部分。

·         “神国的福音”不只是关于基督,而且还是关于他的就要到来的王国;以赛亚书52:7(对比罗马书10:15)描述了福音的传道者们说到的当可以对锡安说,“神作王了”即,在神国里。.

·         对基督的性格的“细微处”的理解是是一件关于信徒关系的事(约翰二书7…10);因此,福音涉及了关于基督的“很多事情”,(《圣经》原文用的是复数)(使徒行传8:12)。又一次表明,只说我们信仰基督是不够的。

·         关于神国的应许的重要性是福音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应许,福音才被传给亚伯拉罕(加拉太书3:8)和以色列的(希伯来书4:2)。所以保罗将他所传的关于对大卫的应许说成是“救世的道”(使徒行传13:23,26)。这是有关救赎的预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于是他说“我们也报好消息(福音)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使徒行传13:32)。类似地,罗马书1:1…4:“神的福音论道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         要理解这些应许我们需要对以色列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保罗在使徒行传第13章中的在安提阿的传道的研究显示,他阐述以色列的历史时,对神的应许的特别强调,指出它们是怎样在耶稣身上完美成就的。他的传道是建立在以色列的历史之上的,是我们或许所说的“陈述性的”,并以一个若不听从他所传的道的后果的警告作结尾:(使徒行传13:4041)。所传的内容应该是相似的。

 

结论

Conclusion

“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无论怎样强调这点也不过分;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摩太前书4:13…16)。重要的教义,如本书附录1中给出的那些,显然不是受圣灵感动而来的,但是作者认为它们确实似乎是一个对《圣经》段落中提到的许多特定事项的公平概要,这些事项是“信仰”的组成部分,是“传统”等等。本章学习希望讲明:我们绝对需要接受一整套《圣经》教导,并很快坚定我们对它的信心。这教义的内容应该包括我们对希望受洗的人的教导:在他们浸入水中之前与他们讨论以检查他们是否完全懂得他们应懂的《圣经》知识。在生活中遇到麻烦的时候信徒们经常被鼓励坚守“信仰”。“神的基础站得确定”。我们对首要的原则,及了解神完美的惊人的意旨,这本身对我们应该是一种激励。只有经过我们有章可循的讲道或学习,我们才会得到益处和确据。象保罗在黑暗和孤独时一样,我们也可以说:“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信了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直到那日”(提摩太后书4:71:12)。

 

 承认耶稣为主

Confessing the Lord Jesus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马书10:9)。

以下要点有必要阐明:

·         我们已经显示“主耶稣”可能是一整套教义的同义词,这套教义涉及“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包括洗礼(使徒行传8:5-比较8:12)。保罗的坦白就可能是在洗礼时作的。在这个场合他一定还提及了马可福音16:16“信(cp.用口承认)而受洗(cp. 与基督一起从死里复生)的,必然得救”。

·         要理解耶稣的复活,需要懂得《圣经》中关于地狱及人的本性的教导。

·         罗马书10:8910:13显得一致:“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保罗被描述为受了洗,于是求告主的名(使徒行传22:16);只有受洗才能使我们进入主的名(马太福音28:19)。

·         在前面的学习里我们已经在罗马书第6章里强调了受洗的重要性,保罗是不可能在第10章中教导说,受洗对获救来说是不必要的。

·         在罗马书10:9前,第6…8句先讲到了:“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了呢?……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主的道”。所以必须承认“这信的道”,也就是第9句中的“耶稣为主”。我们已经看到,“信仰”描绘了整套包含福音的教义。保罗在引用申命记30:11…14:“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海外这话却离你甚近”时,他似乎要解释“这话这诫命”为有关基督的事。以同样的方式,如果以色列保持了这话,他们将被祝福(申命记30:16),所以如果新的以色列信仰有关基督的话,他们将被拯救。于是,口里承认基督对应于赞同有关基督的教导。“你若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申命记30:10)与罗马书10:9相吻合: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这种一致再一次说明“主耶稣”是一个对神的话的基本教导的总结性标题。

 

 

话题 32:十字架上的小偷

Digression 32: The thief on the cross

小偷“就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纪念我!’耶稣对他说:‘我实话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路加福音23:4243)。

这些句子被认为是说:受洗不是获救所必须的,而且我们可以在死时直接到天堂。除了所有其它与之相反的证据外,仔细阅读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对受洗与基督一同死和一同复活的指令是在基督复活以后给出的(马克福音16:1516)。在基督对他说话的时候,这个小偷还生活在摩西的律法下。

2.真正的洗礼是进入耶稣的死与复活之中。既然耶稣与那个小偷说话,他既没死也没复活,所以受洗进入基督是不可能的。

3.受洗象征着我们与基督一起死(罗马书6:3…5)。那个小偷是唯一的事实上这样做到的人。

4.很有可能,那个小偷是被约翰施过洗的人中的一个。 约翰的许多改过自新的人曾经都是不被欢迎的角色(马太福音21:32)。说那小偷没受过洗其实是沉默的辩护;也很难是一个我们不遵循受洗指令的借口。同样,这个句子也没有说明“灵魂”和“天堂”这两个词。

5.那小偷求耶稣再回到他的国时永远记得他,所以他不是对耶稣所传教的神国的福音一无所知(马太福音4:23)。他知道在神国建立时将有一个审判日,也知道耶稣将从死里复活并最终在那一天作审判,所以他求耶稣在那天记得他。显然,那小偷不是不知道的;他认识到在复活和审判的那天,自己获救与否将来自基督的嘴唇。

6.耶稣回答说那小偷与他同在“乐园(Paradise)”。这个希腊词总是指在地球上的一个理想地点。它被用于指恢复的伊甸园,这恢复的伊甸园在将来建于地球上的神国中将能看见(启示录2:7)。在神国的时候,世界将还原到伊甸园般的乐园一样(以赛亚书51:3;以西结书36:35),因为诅咒将被解除(启示录22:3)。在希腊语的旧约(Septuagint)传道书2:5;尼西米记2:8;雅歌4:13;创世纪13:10中用了与“乐园”同样的希腊词表达田园诗般的地球上的地点。只是在虚构故事,如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乐园”才变得与天堂联系在一起的。耶稣对那小偷在乐园中一个位置的承诺,是基督对他想进入基督的国的欲望的回答。我们在学习5中已经显示,神国将在地球上;“乐园”所以也将在地球上。

7.路加福音23:43通常被翻译的方式,使得基督和小偷看起来好像将在那一天一同到“乐园”似的。但是,很显然神国至今还没有在地球上建立。他们并没有在那天就进了神国。耶稣去了坟墓(使徒行传2:32);因为他曾预言过,在十字架死后他会 “三日三夜在地里头”(马太福音12:40,跟16:21比较)。 甚至在复活以后他还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约翰福音20:17),所以耶稣没有在他死的那天进天堂。

然而,耶稣看起来似乎对那小偷承诺“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对这个表面上的矛盾的答案可以在《圣经》的原版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中找到,在那里面没有标点符号,甚至也没有大写字母。所以是可能重新对那句话打标点而成为下面的句子的,“今日我实在告诉你,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43。罗特汉姆(Rotherham)翻译的英文版本就确实把逗号放在了“今日”之后。这样就很好地与上下文吻合。那小偷求耶稣在审判日永久地记住他;他知道耶稣是肩负责任的人,并且在那天会出现。但是耶稣给了他极好的应许-“我可以现在就告诉你!你不必等到那天的到来才的到我对你的裁判-你与我同在神国!”

8.从以上的几点,把那小偷明显地理解的教义列出来是可能的

·          神国

·          基督的第二次降临

·          复活和审判

·          职责

·          通过信仰基督获救

·          基督的复活

·          基督的完美(“这人没作任何错事”)

·          跟随基督的必要(他称他“主”)

·          人的罪过(“我们确实有罪”)

所以想以那小偷作为借口,认为任何人只要显示一点点对基督教的兴趣就可以得救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要有那小偷懂的教义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得救。没有这些知识,他不可能达到他所表现的信仰高度。基督并没有对另一个小偷提供拯救,因为这个小偷的态度是,“如果你是基督,救你自己和我们”。在此,这个人是在说,“如果有关耶稣的事是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能得到一些东西”。这时因为他缺少对教义的理解,而第二个小偷却能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找到真正得救的路,尽管他对基督的兴趣很短暂。

 


话题 33: 一个受洗仪式的例子

Digression 33: A sample baptismal service

为了让读者对于怎样适当地举行受洗仪式有一点概念,下面是一个在英国哈特浦市的基督弟兄会在199011月的一个星期六下午举行的受洗仪式的报告。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受洗的原意是在真正悔改和相信福音后浸入水中。“仪式”只是为了给予这个场合的重要性一个合适的感觉,是可选择的外加物。这个仪式的程序是:

v  开场祈祷

v  阅读罗马书第6

v  简短的关于受洗的演说(在以下已印好;真名已被改变)

v  祈祷

v  受洗的人在池里完全浸入

v  祈祷

 

从一个受洗演说:

From a baptismal talk:

“毫无疑问,今天是戴维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很快他就要浸入水中,并从水中升起,完全“归入基督”,成为一个亚伯拉罕的后代,拥有那荣耀的承诺,从而使得福音传到他身上。”

“这个行动的极其简短性可能是迷惑的,但是戴维和所有在这里的我们都完全相信,这个浸入水的事实将使他与基督的死和复活联系在一起,正如我们在罗马书第6章第35句中读到的: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象基督借着父亲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

“让我们花几分钟的时间试图想象耶稣复活的情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当戴维从水里出来时,他将与耶稣的从死里复活联系在一起。”

“我们可以想象夜晚空气的清新和寂静,以及在耶稣里新生的美妙的感觉。他将应该能够看到耶路撒冷的灯光在远处闪烁;那里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在里他们很近的地方,一件美好的事正在发生以个人正在从死里出来走向新生。”

“当戴维从水里出来,我们周围的世界却对正在发生的光耀的事没有一点点赏识;如果他们愿意观看,他们能看见的只是以小群男女走向游泳池,还有一个人正在将另一人浸入水中。但是天使们为耶稣的复活而欣喜,所以,现在,虽然我们看不见,天使们为一个忏悔的人欣喜。”

“我们在罗马书第6章中已经读到,我们应该“在新生活中行走”-戴维现在将有的欢喜应该伴随他走过一生。正如我们已读到的,他将不再是罪的奴仆,而是神的仆从,照着神在《圣经》中显示的愿望做事。要辩解我们应该为自己要求自由是很具诱惑力的,但是为我们自己服务,我们并不是自由的,反成了罪的奴隶。戴维此时正在更换主人,从而服务于神。有些时候,过这种新生活对我们的抑制似乎看起来太多,让我们难以忍受,我们会被诱惑而试图解除这些克制。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将不会自由,我们将再度服务于罪。”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12中解释道,我们在水中的经过如同以色列人当年经过红海一样。这样的对比,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教训。以色列人曾在埃及作奴隶,过着一种毫无意义的生活,以奴隶的身份艰辛地工作,拜倒在埃及的偶像崇拜物下。在他们的经历中,他们对神大声寻求逃难的路,尽管他们也许对于神将怎样回答他们一无所知。”

            “在给他们的回答中,神送了摩西去领导他们走出埃及,经过红海然后经过荒野,进入应许之地。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时候就象戴维和所有来受洗的人一样;现在戴维已经被领导到红海的岸边。一旦他经过了水,他将不会立即进入神国的应许之地,他将加入我们中的其他人在荒野中行走。神通过天使引导以色列人走过荒野,天使白天和黑夜地长久与他们在一起。所以,同样的,我们中的每一个都有天使在周围,在生活中引导我们走向得救之路(诗篇34:7;希伯来书  1:14)。”

            “以色列人每一天都吃,耶稣在约翰福音第6章中解释说这(吗哪天赐食物)是神的话。如果他们没吃,他们将很快死于荒野中-那里再没有别的食物可吃。因为这个理由,我们强烈建议大家按“每日读经计划”每天阅读《圣经》,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完整的上下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定的时间,最好是每一天的相同时间,来阅读《圣经》中的篇章并反映所读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在过去,以色列人被告知不要试图在一天里收集几天的吗哪天赐食物,而是每一天都作出努力到外面去收集。我们阅读神的话也应该是每一天的。正如我们不会忘记吃自然的食物,我们同样应该本能地每天努力吸取神的话;的确,约伯也说他重视神的话多于他重视所需的食物。以色列也喝了从被重击的岩石中流出的水;哥林多前书第10章告诉我们,这流水象征基督。”

            “所以我们应该象耶稣那样吃面包和喝红葡萄酒,我们可以在每周一次的纪念仪式上这样做。讲到聚会,与其他和我们共享希望的人相聚应该是我们自然的愿望。一个在真正的荒野旅行中的人,将会抓住一切机会与其他的旅行者在碰面,一起讨论在以后的旅途中将可能遇到的困难,分享已有的经验。所以在这个邪恶的世界里生活在荒野中的我们,也应该努力相互保持联系。通常,这种面对面的联系并不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多,但是我们应该利用每一次机遇通过写信、读杂志等的方式相互联系。”

“我们已经讲到新生活中的责任,但是这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是错误的,即如果我们做一定的事,例如天天读《圣经》,神就会奖赏我们。给我们予神国,是神喜欢的、是他的意愿,是作为一件礼物,而不是对我们工作的报酬(罗马书6:23)。如果我们感到受洗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就有了很好的机会进入神国,这是错误的。真理和上帝的爱,基督的胜利使得这(进入神国)要远远肯定的多。神真正的想要戴维和所有在这儿的我们进入神国。这个事实是如此辉煌,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时常提醒自己,这是真的,在它的光照下我们应该对神的爱作出一定的反应。

            “当以色列人从红海中出来时,他们非常的欣喜;摩西唱了他的歌,所有的人们都高兴异常。诗篇105:35…41很好地描述了这个情景,显示了神怎样在他们的旅途中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

“(主)吃尽了他们地上(埃及)各样的菜蔬和田地的出产。他又击杀他们国内一切的长子,就是他们强壮时头生的。他领自己的百姓(以色列人)带银子金子出来;他支派中没有一个软弱的。他们出来的时候,埃及人便欢喜;原来埃及人害怕他们。他铺张云彩当遮盖,夜间使火光照。他们一求,他就使鹌鹑飞来,并用天上的粮食叫他们饱足。他打开磐石,水就涌出;在干旱之处,水流成河。”

            “那欢乐是我们,你的未来的兄弟姐妹们的欢乐,我们在这儿为你的洗礼作证。这是此时热情注视着我们的神,耶稣和天使的欢乐。愿我们每个人都保持这个希望,和这个高兴的“坚守到底”,从而我们能共同走进神国。”

我们现在将到更衣室,然后进入池子... ...

 

 


第十章问题                                                                     Study 10 - Questions

 

1.不通过受洗,我们能获救吗?

2.“受洗”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a)   承担义务

b)  点水礼

c)   信仰

d)  浸水礼

 

3. 在罗马书6:3…5中,“受洗”的意思是怎样解释的?

 

4.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受洗?

a)        在学习了真正的福音和悔改后

b)        在还是一个婴儿时

c)        在对《圣经》感兴趣后

d)        当我们想要加入教堂时

 

5.我们受洗后归入了什么?

a)        给我们施洗的教堂

b)        神的话

c)        基督

d)        生灵

 

6.下面那一项在受洗后会发生?

a)        我们成了亚伯拉罕的后代的一部分

b)        我们将不再会犯罪

c)        我们将肯定一直获救

d)        我们的罪被赦免

 

7.受洗本身能就我们吗?

 

8.在受洗以后,我们会接受神奇的圣灵恩赐吗?

 


previous chapter previous page table of contents next page next chapter